國立成功大學 近海水文中心
Coastal Ocean Monitoring Center,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(COMC, NCKU)

水下聲音觀測系統 Underwater Sound Monitoring System

水下環境噪音 (underwater ambient noise) 為水中聲學與海洋相關領域中重要的背景參數。透過了解當地的水下環境噪音,能夠進行海洋物理學、生物學等相關科學研究,以及離岸風機噪音監測、水面及水下載具監偵等應用。
早期的水聲資料大多是藉由佈放於海底的水聽器 (hydrophone) 及電纜進行蒐集與傳輸。近年來,隨著海洋科技的持續發展,國際間開始使用底碇式與聲學浮標等方式來收錄水下噪音。聲學浮標因同時具備作業簡便與監聽訊號可即時回傳之優勢,極具發展潛力。
近海水文中心自2015年開始發展國內技術自主之水聲監測技術。藉由整合資料浮標與水聽設備,發展一套長期 (long-term) 且即時 (real-time) 的水下聲音監測系統 (USMS)。
近海水文中心自行研發的水聽設備包含水聽器 (hydrophone,或稱水下聽音器、水中麥克風)、擷取模組、分析模組、傳輸模組。其中,資料擷取、分析、儲存及傳輸等功能皆為自動化作業。水中聽音器可收錄含括數 Hz 至數萬 Hz 的音頻。系統收錄所需訊號後,於浮標端直接進行頻譜分析,解算後所得到的頻譜將透過傳輸模組回傳至中控中心。
  • 水聽器:量測水中聲波傳遞的重要感測器。
  • 擷取模組 (data logger):定時擷取水聽資料,並儲存於記憶卡中。
  • 分析模組:將水聽資料進行頻譜分析,產出頻譜。
  • 傳輸模組:將頻譜以4G網路或衛星通訊等方式回傳至中控中心。
中心將自行研發的USMS整合至資料浮標上,透過已經長期作業化的資料浮標作為載具,透過電力計算與韌體調控觀測流程,至少可在海上作業化量測與即時回傳資料超過一年。
本中心第一座掛載USMS的資料浮標,於2015年7月16日佈放於澎湖七美,並能即時收到當地的水下環境噪音頻譜。當年8月8日,蘇迪勒颱風行經USMS所在區域,頻譜比沒有降雨或地震時的環境噪聲頻譜聲壓位準高出許多,證實本中心所開發之USMS不僅能存活於海氣象情況嚴峻之期間,並成功收錄到其環境噪音。
圖1 蘇迪勒颱風行經七美浮標頻譜圖
*科學知識:
聲波的動力過程是一種機械振動的波動現象,聲波的發射與接收主要是藉由某些材料的特性將電能轉換成機械能,或是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。具備這種性能的材料稱為電聲換能材料,利用電聲換能材料所設計的電聲換能機制稱為電聲換能器。水聽器即為電聲換能器的一種,其探頭 (probe) 是透過壓電效應來感測聲音訊號。由於水聽器所量到的聲音訊號非常微弱,必須與電荷放大器連結,將訊號放大後再經由類比-數位轉換器將訊號擷取至收錄系統中,以便進行後續的分析處理。每一組水聽器使用的感測元件之靈敏度 (sensitivity) 不同,其在頻率響應 (frequency response) 及空間方向性 (directivity) 上皆有差異,須經過校正後才能獲得準確的聲壓位準。